茶人的饮茶方式,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则将违背天之自然属性
和气,即天地之气,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两千多年前,庄子便认识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天地之间的大美,四时之间的序列,万物的生死荣枯都是因为自然的伟力,生死存亡,浑然一体,生息繁衍,自然天成,这就是自然的和谐。
天地精华所孕育的茶其自然属性体现着“自然之和”。茶为何物?唐人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爪芦,叶如桅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桐,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这是陆羽在《茶经》对茶的描述。这一连串形象的描述,将茶物质与精神水乳交融的复合形态全然点透,茶既可以理解为自然阴阳交合之气所孕育的植物,亦可以诊释为人文语境中象征君子的嘉物。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以名山秀水为宅,以青山绿水为伴,以云雾、松风、明月为侣,在高山云雾之间吸天地之精华,聚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秀,得天地阴阳交合之气,寒冬不凋,四季长青,无论是云遮雾罩,还是艳阳高照,绿色的叶片总闪耀着光亮。
茶生于自然,仰天地之美,得天地之和气,气度超然。同时,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具有天地阴阳二气之“和”,拥有中和恬淡的品性。
这种中和的自然品性也很早就被儒家文人们所注意,深得历代茶人们的欣赏和赞誉。郭祥正《谢君仪寄新茶》“北苑藏和气,生成绝品茶”。晋代杜育的《井赋》云:“灵山唯岳,奇产所钟。厥生劳草,弥谷被冈。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宵降”。叶清臣的《述煮茶泉品》“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茶井”。此外,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茶》诗云:“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芳不愧杜衡,清堪掩椒菊。”盛赞茶树为南方嘉木之英华,其清香胜过椒菊,其芬香如杜衡,认定这是天地自然的孕育。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所云:“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茶既不似翠竹临空摇曳而引人注目,也不像苍松迎风独立而掀怒涛,茶叶天然的赋有谦谦君子之风,展现了其“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些茶人皆一致认定天地和谐有序,在阴阳和谐交融之气中蕴育了佳茗。
茶性之和不仅是茶自身的自然属性体现着“自然之和”,同时茶人的饮茶方式,也要符合“天人合一”,否则将违背天之“自然”属性。作为“自然灵长”的人类,品茶是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活动,体现的是身心与自然的和谐,因而饮茶者与茶性需相和。《本草纲目》有载:“气弱、体寒、血虚者不可饮茶,长饮日久元气暗伤。”均为饮茶者对茶性不了解所致。悖于自然,则衰败早天;人之气色合干自然,则健康长寿。观察气色,判定盛衰,品茶相应,不亦乐乎。识茶知性才能达天人合一的目的。
体现自然之和的茶性蕴含着“和”的茶德。茶德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具有天地阴阳二气之“和”,拥有中和、恬淡的品性,茶性与茶德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这种“中和”的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也孕一育了茶人“和谐”的品德精神。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
“韵”,本字写作“额”,许慎《说文》里解释说:“额,和也,从音,员声。”,本意指音声的和协。蔡岂《琴赋》里说:“繁弦既抑,雅韵乃扬。”刘姗在《文心雕龙。声律》里说:“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晋书·律历志》:“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音乐的音调和谐而又富于节奏,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韵”字本来指音韵、声韵、节奏、韵律等。又有风韵、神韵、气韵、韵致等多种含意。人和其他物的精神实质及其外在表现,凡是和谐而又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性的协调美的,都可概括或界定为“韵”。韵的重要含义是和谐、清雅的声音,即韵律,主要是指与形象相关联的、比视觉形象和声响更为内在而深刻的审美意味,尤其是那种幽微淡远的审美意蕴。茶讲求“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