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宋代瓷碗的线条有多优美
TUhjnbcbe - 2023/1/31 1:50:00

“遵其文,择其器”,宋人好茶饮,重口福,对饮食器颇有追求。本文从宋代瓷碗的造型出发,一窥宋碗简洁、优美,令人赏心悦目的线条。

陶瓷碗的器型变化

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器型,因日用所需自然发展,从古至今,碗的大致结构没有多少变化。但碗的口沿、底足、腹部造型,还是会随时代变迁有所变化。

早期的碗多为平底,到唐代,为便于端取、防止烫手,圈足碗愈发受到人们青睐,纯平底碗逐渐被圈足碗取而代之。陶瓷技艺逐步发展的同时,向金银器借鉴了造型风格。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距今约年~年前)红陶平底碗故宫博物院藏,高6.7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6.4厘米,口径与高比例达3:1,腹部曲线平缓,口以下渐内收,平底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安何家村出土,由此可见唐代的碗圈足直径大且高

而随着宋代瓷业覆烧法(定窑)、匣钵装烧法(建窑)、支钉烧(汝窑)的成熟,宋代的碗底圈足不断变短变细,圈足形制愈发规整。

▼覆烧法示意图

▼匣钵装烧,正烧

遂诞生斗笠碗、花形碗、撇口碗、敞口碗、钵式碗等多种极具宋代风格样式,腹部曲线也变化多端。

笠式碗

宋代斗笠碗是饮食器具划时代审美改变的标志,唐初以前,人们习惯席地而坐,所用家具为较矮桌案,因此碗腹较宽、丰满的碗造型给人稳定之感。

▲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浙江省博物馆藏,平底,莲花瓣口,斜直壁,并有五条压凹棱,高3.7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6.5厘米

五代至宋代,桌椅开始大范围流行,为迎合审美与实用需求,宋代瓷碗几何中心呈现上移趋势、轮廓线条拉升,挺拔的斗笠碗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产物,这样的设计,能适应坐于桌旁使用者的视线高度,且便于单手把持。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笠式碗故宫博物院藏,碗呈斗笠式,斜直壁

笠式碗,口宽足窄,腹部曲线偏直,倾斜度多等于或大45°,因器型像倒置的斗笠,故名“斗笠碗”、也称笠式碗。

器物形态轻盈雅致,挺拔潇洒,是宋代极具特色的器型。

▲宋龙泉窑青瓷碗大英博物馆藏

此外,斗笠式茶碗的出现与宋人饮茶习惯息息相关。早期宋代饮茶方式流行唐代的煎茶与煮茶方式,人们在煮茶时会加入炒米、芝麻、花椒等佐料,与茶叶一起碾碎成末,煮沸之后一并进食。

▲宋龙泉窑青瓷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斗笠碗腹部曲线斜度较大,可使佐料和茶沫较为容易的滑到饮茶者的口中,碗底窄圈足小,不易滞留佐料和茶沫,因此斗笠碗在宋代是常见的“基础款”,不论青瓷白瓷黑瓷窑口都有烧造。

▲宋龙泉窑粉青釉划莲花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随着饮茶方式的精进,皇室贵族对茶香、茶本味的追求,北宋中期开始,流行点茶法,茶碗造型主流逐渐由斜直腹的斗笠式转变为深弧腹的样式。且对茶碗的重心、保温能力都有更高要求,铁胎黑釉的建盏成为最受欢迎的茶碗。

宋代建盏器型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器型。其中束口盏为建窑独创。

▲南宋建窑兔毫盏林原美术馆藏,束口,弧腹,口径12.9厘米,口沿1cm处有束口线,注水止于此,能够防止点茶搅拌时甩出茶汤

▲南宋建窑油滴盏(油滴天目)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撇口盏,盏浅口大,适宜分茶

北宋时期的建窑束口盏,造型上可清晰看出笠式碗的影子,圈足、直腹,北宋后期到南宋发展为弧腹。笠式碗的造型对宋代不同种类的碗都产生较大影响。

以下为腹部弧线略有变化的敞口碗。

▲宋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故宫博物院藏,碗敞口,浅弧腹,底部至腹部微曲,线条流畅,高6.7厘米,口径20.8厘米,足径6.0厘米,高与口径比约1:3

腹部至碗口的轮廓线条如一道斜直线,底部至腹部的轮廓线呈微曲状,有浅弧腹、深弧腹、斜腹之分。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鸳鸯鹭莲纹碗故宫博物院藏,此碗形是宋代定窑典型风格,敞口,深弧腹,高7.5厘米,口径20.7厘米,足径6.6厘米。高与口径比约1:2.8

▲北宋耀州窑青瓷划花牡丹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8.5厘米,口径20.8厘米,底径5厘米,腹部曲线趋于直线,小圈足,有点类似斗笠碗,该碗是耀州瓷器在北宋中期上贡器物,纹饰设计端雅大方

▲宋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故宫博物院藏,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碗敞口,浅式斜腹,该碗造型特别之处在于,近底处内折,高5.5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9.4厘米

花形碗

宋代花形碗造型繁多,碗口花形丰富,器物精致、灵动。花形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碗口、腹部,是若干等份的弧线组成。

▲宋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波浪式花口碗,碗口内敛,腹部曲线圆滑;外壁均匀分布十条内凹的棱线,将碗分成十瓣花形,造型精巧雅致,高4.8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3.5厘米

宋代花口碗腹部用棱线将整个碗分成大小均匀的块面。按腹部曲线的不同,大体分为荷叶式、葵瓣式、海棠式、莲花式、菱花式等多种形式。

▲宋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故宫博物院藏,碗口花式敞口,腹部为六花瓣形,曲线弧度至碗口渐平,高7.4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4.9厘米

▲宋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葵瓣碗口,腹部曲线平滑,外腹部六条棱形线较浅,高6.8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5.7厘米

▲宋耀州窑刻花六瓣花口碗波士顿美术馆藏,口沿花瓣形,腹部被六条棱形线均匀分成6个曲面

▲南宋龙泉窑青瓷莲瓣碗浙江博物馆藏,口沿虽不是花型,直口,但外腹壁刻划瘦长莲瓣纹,余无纹饰,高7.5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4厘米

▲宋哥窑八方碗故宫博物院藏,宋哥窑器物珍品。碗呈八方形,造型新颖雅致,口微外撇;弧壁,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高4.2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2.8厘米

撇口碗

撇口碗,器型规整,浑圆大气。碗口处呈喇叭状向外翻撇,腹部较深,外轮廓线在碗腹处分为相反的上下两段向口、足沿伸。

▼著名的汝窑天青釉碗就是典型的撇口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刻乾隆御题诗汝窑碗大维德基金会藏,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

▲宋钧窑紫红釉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微撇口,深弧腹,圈足,高8.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6.5厘米

▲宋哥窑青瓷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撇口,深弧腹,圈足,高10.2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2厘米

撇口碗口径足径与宽高的比例都约为3:2,撇口碗与敞口碗造型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碗口处是否外撇。撇口碗中,腹部曲线有较深弧腹也有偏浅的。宋代建盏也有撇口碗且口径通常较大(18cm以上)。

▲宋耀州窑酱釉碗故宫博物院藏,撇口,浅斜弧腹,高4.5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4厘米,高与口径比例约1:3,碗比较矮

钵式碗

钵的功能、造型与碗基本相近,通常钵的整体尺寸大于碗,主要是佛教僧人所使用的食器。

钵的碗口较大,碗腹宽而深,向外微鼓,多见平底,也有圆足底。

▲宋定窑白釉划花莲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14.2厘米,口径27.2厘米,底径15.5厘米,尺寸大于碗的尺寸,圆口略外撇,深弧壁,浅圈足

钵的底径稍大,腹部轮廓线圆润,沿伸至底部时内收,腹深且宽大,容积较多,整体显得更为厚实、庄重。

▲南宋-元官窑青瓷钵式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敛口,弧形深腹,矮圈足,造型饱满、稳重,通高13.0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6.8厘米

钵的样式极为稳定,多年来没有较大的变化,属于典型的实用性瓷器。

温酒碗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卷権酤》中载:

“今祭祀、宴飨、馈遗,非酒不行。田亩种秫,三之一供酿财曲蘖,犹不充用。”

可见,宋代饮酒之风长盛不衰,宋人对酒具的形制要求颇为严苛。加之,宋人多饮低度*酒,需温热后饮用,故发明了注子和温碗配套使用的酒具。

▲北宋青白釉瓜棱式注子温碗,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约RMB.1万,执壶的造型需与温碗配套方能套入使用,这从执壶的腹部曲线与温碗的腹部曲线相合即可看出

此类温碗也成为宋代一种精美独特的酒器。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件莲花式温碗是同型器中举世唯一的传世品。碗口十曲花瓣,深腹壁,曲线平缓,近圈足处内收,外壁有十条凹棱将腹部十等分

往温碗里注入温水,可保持壶中液体的温度不易散失。宋代温酒碗并不是只有莲花造型,还有其他款式。每一款不同的温酒碗就有相对应尺寸的执壶。

▲南宋青白釉带温碗瓷酒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温碗圆口,腹部圆润,腹部外壁均刻莲花瓣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故宫博物院藏,温碗口微敛,深弧腹,圈足,外壁刻划莲瓣纹

▲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安徽博物院藏,注碗为一朵七瓣莲花,相邻两个莲瓣接合处饰如意纹,圈足外装饰覆莲纹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瓷碗的线条有多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