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每天学一味中药——茯苓!01别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02出处《本经》
03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04原形态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
05生长环境分部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06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07性状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棕色。
08化学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09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②抗菌作用
③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④其他作用
10性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
11归经入心、脾、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大阴,足大阳、少阳经。"
②《本草蒙筌》:"入膀胱、肾、肺。"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小肠三经。"
④《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
12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13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14注意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秦艽、龟甲。"
②《药性论》:"忌米醋。"
③张元素:"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④《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猜你还想看:
每天学一味中药——霸王鞭!
满山红的功效与作用
四种情况不宜喝*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