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秦腔的渊源有关。我国自周代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属秦国的领地,就被称为“秦”。秦国的两个重要都城—雍城、咸阳,自然是当时秦国*治、经济、文化的两个中心。
据考证,秦腔的戏剧雏形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最初用于助威战争,士兵用两根枣木棒子打击节奏,清脆响亮,同时大声吼叫,再伴随鼓声,以鼓舞*人士气,扬*威。后来,梆梆声加上呐喊声发展成*乐声。再后来这种*乐声又演变成*官和士大夫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乐趣,喊声变成说唱,也就是后来的“乱弹”,表演者既唱又说还跳。
逐渐,在如今的陕西、甘肃一带,这种表演传到了民间。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中国最早的戏剧就这样诞生了。
作为一种地方剧种,秦腔的唱、念全都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也融入了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声腔风格。语调高亢激越,语音生硬饱满,语气硬朗结实,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为主,散文句为辅。
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排列整齐,与秦人“生冷蹭倔”的性格一样,说话干脆利索、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绝不拖泥带水、曲里拐弯,民风敦厚好义、耿直较真、勤劳勇敢。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
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须归人“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这也是秦腔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地方。
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梆子等。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净丑,各有千秋。秦腔的角色众多,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素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称”。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唱时,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
秦腔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
秦腔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律性的程式,尺寸的大小、质地的优劣、纹饰的选择。色泽的浓淡以及各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寓意。
观众通过戏中角色所穿服饰的色彩,大致可以了解和判断他们的年龄、身份、贫富、少壮及其基本性格和情感。
秦腔的表演技艺非常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如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许多蝴蝶。
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流行于大西北。可见,大西北地理形态决定了秦腔“高昂激越”的特点。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在兼容并蓄中发展前行,古老的秦腔自然也不例外。
编辑:阿Q
设计:大野
审核:权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