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请到天涯石鼓来弓子正
TUhjnbcbe - 2021/5/16 1:05:00
白癜风规模化治疗 http://pf.39.net/bjzkbdfyy/131204/4302785.html

请到天涯石鼓来

弓子正

八十年代时,有一首歌叫《请到天涯海角来》,风靡大江南北。而在我们晋北原平,也有一座山叫天涯山,虽不能和海南的那个著名景点相提并论,却也风光独特,令人神往。天涯山自然风景特点:奇峰怪石滹沱河贴着我村的东侧流过,河对岸峰峦叠障,从北往南,依次为五峰山、凭牛山、柏泉山、天涯山等。天涯山在群山的南端,在我村的东南,直线距离只有五华里,可谓“咫尺天涯”。群山之中,天涯山不是最高的山,却是很容易辨认的山。别的山,顶部是平缓的、悠长的、起伏小的钝角曲线,而天涯山的顶部线条,却直起直落,呈锐角状,像是“长”出五、六个锯齿状的牙齿,有大有小,有尖有秃,参差不齐,中间还有个规整的平台。那牙齿,不像是人的牙齿,因为人的牙齿顶端是平的,排列又紧密,倒是很像虎、狼、狗等凶猛动物的牙齿。小时候,大人们经常指着天涯山讲有关石鼓祠和介子推(本地方言读锤)的传说故事。我是望着天涯山,听着介子推的故事,一天天长大的。记得那年的清明时节,我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沿着一条窄窄的*土路,第一次来到天涯山景区。当时是个野去处,路的北边,三面都是山,围成半圆形。东面有天涯山,西面有马鞍山、莲花山,北面的山似乎寂寂无名,中间即是源远流长的石鼓祠,里面供奉着春秋战国时的名人介子推。每年的清明节期间,这里总要举办庙会,原平城区及附近村子的人们趋之若鹜,蜂拥而至。天涯山风景区的自然风光,主要分布在天涯山、莲花山、马鞍山上,用四个字来概括,叫“奇峰怪石”。随着登山的人流,我来到天涯山脚下。仰望天涯山,天涯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民谚曰:“天涯山,离天尺二三”,可见天涯山之高。沿着一条羊肠小径,向山顶攀爬,沿路石头的缝隙中长着不知名的一丛丛灌木。走上不多一会儿,便大汗淋漓,需要坐下来歇喘。天涯山的坡度太陡了,和地面近乎垂直,这下终于明白“天涯扫雪”的奥妙了。每当冬季大雪以后,周围群山都披上了一层银装,唯独天涯山依然保持青青一色。老百姓口耳相传,叫“天涯扫雪”,文人们写作“天涯晓雪”,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天涯山山势陡峭留不住雪。及至爬上山顶,是一个很大的平台。站在山顶上向西俯瞰,天涯山上山下山的人流像蚂蚁一样蠕动。滹沱河从北至南像条宽宽的玉带缠绕在山侧,河两岸的油篓山、莲花山、石鼓石尽收眼底。这个景观叫“天涯极顶”。天涯山的奇,奇在犬牙交错,峭拔险峻。景区西面靠北的是莲花山。莲花山和天涯山相比,好像小巫见大巫,海拔高度低、占地面积小。整个山体晶莹光滑,呈褐红色,其上部四、五块巨大狭长的岩石像花瓣一样围成一堆儿,极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有人说,莲花山是个活火山口,当初是由滚烫的岩浆喷涌而出形成的,我看也很像,只是没有科学依据。看到莲花山,我就会想到小时候背诵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山的奇,奇在*斧神工,玲珑剔透。莲花山的南面是马鞍山,东西走向,比莲花山稍高,其东端接近地面处,有一细长石臂从北面沟底伸出,托起一块巨石,凌空架于山腰,近看像面鼓。这就是原平市标志性的景观,叫“风吹石鼓”,石鼓祠由此而得名。如果换个角度或换个方向观察,这块怪石又会变成别的模样。如从东面远处看,这块怪石像一只鼓槌,长长的石臂好像鼓槌把儿。如从远处东北方向看,又像雄风纠纠的男根。如从其北面沟底看,却又像雨伞,像磨菇。等等不一而足。石鼓石的怪,怪在像块魔石,变幻莫测。古往今来,风吹石鼓也引来许多文人墨客的吟诵。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元朝忻州籍诗人元好问写的:“唤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天涯晓雪”和“风吹石鼓”,合称为“天涯石鼓”,为原平“八景”之首。石鼓祠的来历、介子推的故事和传说石鼓石东面是石鼓祠,是为祭祀介子推而修建的。春秋时期,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文公重耳外出避难一十九年。介子推为随从的家臣之一。他主要的事迹有两件。一是,有一次他们君臣吃不上饭,饥饿难忍,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熬成汤给重耳吃,名曰:“割股啖君”。二是晋文公即位后,对跟随自己外出避难的大臣论功行赏。正在这时,周公室发生叛乱,晋文公只得中断封赏工作,引兵勤王。这期间,介子推不等封赏,却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平叛回来,怎么也找不到他,就把绵山封为”介山”作为他的封地。又用绵山上的树做成木屐,时常穿在脚下,以此感念介子推当年之忠心。以后“足下”这个词就成了对人的尊称。以上史实皆源于《左传》和《史记》。至于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背负老母被烧死在柳树旁之说,皆源于庄子的散文和屈原的诗歌,那是文学作品,可能当时就有了这类民间传说,但不是历史。寒食节、清明节这两个祭祀先人的习俗,也源于这个传说。总之,介子推仅仅是个“隐士”,虽有功而不求回报、激流勇退、淡泊名利、甘守清贫,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风气之下,是个另类。根据民间传说,介子推被烧死于绵山,而原平怎么会有祭祀介子推的祠堂呢?原来在元代时,同川中山村有个富户叫张显,河东一带很多田地属其所有。三夫人延氏,娘家是介休的。在娘家时,每年清明节都要上绵山赶庙会,祭祀介子推。因原平和介休距离遥远,年年回一趟,鞍马劳顿,很不方便。为满足夫人的心愿,张显出资,在天涯山脚下修建了石鼓祠,延氏从此就近可以祭祀介子推。现在的张家庄村、东下庄村(原来属一个村子)古时候曾经是张家的地庄。而石鼓祠从古至今,一直属张家庄(后裂变为两村)的领地,现在仍属这两村共同管理。所以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有文字记载,石鼓祠清明庙会起始于金代天会三年(公元年),即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和张显建祠的时间明显不一致。关于石鼓祠是元代建的还是金代建的,姑且存疑。而介子推、石鼓祠的降临,却从此给天涯山景区带来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当我漫步徜徉于景区时,会感受到介子推神一样的存在。当我站在天涯山脚下,仰望天涯山时,就会想到介子推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格魅力;当我站在莲花山前,就会想到介子推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芳自赏;当我对着石鼓石时,就会想到介子推那挥刀自残的心路历程和远离尘世的毅然决然。介子推因偶然的机缘巧合,落户于天涯山石鼓祠,可是他精神层面的东西,已和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天涯山名称的演变历史大约在十几年前,原平市来了一位很有魄力的领导,他看准了天涯石鼓的旅游价值,就大刀阔斧的推进景区的升级改造,把一个默默无闻的野去处,打造成了原平市唯一的4A景区。道路硬化了,人工湖挖成了,介子推背负老母的巨形塑像立起了,花草树木栽上了……。立竿见影,天南海北的游客越来越多。忽然有一天,人们惊讶地发现“天涯山”景区竟变成“天牙山风景区”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上级领导认为“天涯”二字不吉利,海南有个著名景点“天涯海角”,过去曾是贬谪官员的地方,所以要求改名字。市里面没办法,就改名为“天牙山”。市民们街谈巷议,都认为“天牙”不如“天涯”名字寓意好。就在那个领导去职后不久,“天牙山”又悄悄改回了“天涯山”,满足了广大市民的愿望。最终,还是民意占了上风。这个改名风波,也引起了我对这座山名称演变的兴趣。原来,这座山,很早的时候确实就叫“天牙山”,因山高离天近,山顶上群峰并列,状若牙齿,故名“天牙山”。后来改叫“天涯山”,和命名“八景”有关。大约在宋末元初时期,本地“八景”之说开始流传。当时原平叫崞县。本地文人墨客定“八景”时,把天牙山和五峰山联系起来命名。天牙山和五峰山都在滹沱河东岸,天牙山在南,五峰山在北。天牙山的景叫“天涯石鼓”,五峰山的景叫“地角枕流”。明朝编的《山西通志》记曰:“天牙为天涯,五峰为地角”。两景一南一北,一天一地,遥相呼应。这以后,慢慢地,“天牙山”就变成“天涯山”了。“天牙山”改名“天涯山”,反映了原平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从字义上分析,天牙,意为天上的牙齿,但“天”与“牙”为临时拼凑,两者不存在逻辑关系,而且牙齿这个东西,也不会令人产生愉悦的美感。而反观”天涯”二字就不同了。天涯,原义为天边,引申义为边际。“天涯”是个固定词语,“天”和“涯”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中国古典诗词歌赋里,使用频率很高。如唐朝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宋朝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元朝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等等,举不胜举。“天涯”一词蕴含着诗的意境,这是“天牙”一词无法比拟的。据考证,海南的“天涯海角”几个字,是清朝时才写上去的,原平的“天涯地角”,是在宋末元初出现的,而天涯山的名字最迟明朝就存在了。所以,原平的天涯山名称比海南的“天涯海角”要早的多。回过头来,再说这次改名风波,如果对照一下介子推对功名富贵的态度,扪心自问,我们还会担忧自己官位的高低?还会发生改名这样的闹剧?年3月26

链接

天涯山前石鼓寺\\高芸香

原平发现明代“抢人口”古碑,记录普通人的战争创伤\\弓子正

难忘的“战斗”\\弓子正弓子正\\“张村”的由来

风趣的“老海”\\弓子正

原平南梁上的"神灯"\\弓子正

古碑上发掘的原平故事\\弓子正(修改版)

弓子正,籍贯新原乡张村,年出生,年毕业于忻州地区五寨师范学校,现任原平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组成员、副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到天涯石鼓来弓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