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萧梅响器制度下的ldquo巫乐
TUhjnbcbe - 2021/2/26 3:42:00

声音研究专题·第16期

摘要:中国人对于声音的选择、制造、使用和接受,与西方古典音乐所界定的、前缀定冠词的“themusic”的最大区别——对于“响器”之声的偏好。这与其“樂”总是存在于“礼”并贯通于世世代代的信仰仪式与礼俗生活相关,并以“器-器声-器声之意”建构了音响、象征和意义体系。在萨满和“巫乐”的语境中,“为何由打击乐和摇动产生的噪音如此广泛地用于和另一个世界的交往?”它们体现出何样的人类共同经验、情境与制度化的行为方式?在响器制度与音声属性的讨论中,通过系统、密集、严格器型描述的民族志作业,对我们进一步探讨包括鼓和其他响器的整体性比较研究,探讨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声与“萨满式文明”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响器制度音声属性鼓铃环刀摇响器

作者:萧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本文原载于《民族艺术》年第2期

响器之“樂”

如果说仪式之“樂”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原在方式”,它亦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方式”。此“樂”,正是我们以本土话语折返音乐学本位的切入点[1]。

两年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作为集体课题的成果,由时任“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的曹本冶教授领衔。课题组成员有一个共识,即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其起源、发展、生存和传播始终与其整体文化语境相关。而仪式音声研究,正寓“音声”于语境。回溯年曹本冶在其任职的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了“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后的数十年,在积累大量以信仰属性与地域分布为基础的田野个案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探讨,该课题组意在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本土化建构。然而,要谈学术的本土化以及本土经验,则首先就要面对以何本土话语进行讨论和表述。而上述引文,正是笔者在承担该课题部分撰写内容时,以在形态表征上具有综合及动态的特征,在人文蕴含中富有多重维度,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与信仰及社会价值观相彰的中国仪式之“樂”,视为“音乐”这一概念之中国表述的原因。不过,我在那篇文论中对于“樂”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萧梅响器制度下的ldquo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