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古代伏羲女娲图中他们手持圆规矩尺
TUhjnbcbe - 2024/10/4 11:28:00
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东汉时期山东嘉祥的武梁祠古画)

中国古代的“伏羲女娲图”所传达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即公元前四千纪。

“伏羲女娲图”通常可追溯至两汉时期,虽然所见版本各有不同,但它们共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古代先民对天文学的精妙认知、将伏羲女娲视为人类始祖的观念、以及以“阴阳易变”哲学为基础构建天地,将宇宙理论、王权和天象观测相融合。

“伏羲与女娲的起源”。

中国早在文字记载之前就清晰地记录了伏羲和女娲的传说,远早于图画。

吴白庄汉墓石刻画像,位于山东临沂。

最早提及“伏羲女娲”的,是在《尚书·尧典》中。

其言曰:“(帝)于是命令羲和,恭敬地仰望昊天,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谨慎地将时间授予百姓。”

帝尧下令羲氏和和氏,根据天上星辰的运行轨迹,研究日月星辰,并将由此获得的地面气候和季节时令传授给百姓。

“伏羲”即为“羲”,而“女娲”则是“和”。

古代人对“伏羲”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

包牺氏古时曾统治天下,仰望天象,俯视地法。

包牺氏,即伏羲,也被称为伏戏、宓羲或太昊。

根据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和"无疑是指"女娲",仅仅是名字的繁简有所不同。

古人认为,在周代甚至更早之前,帝尧率领着“伏羲女娲”,完成了最早的观象授时和历法制定的伟大事业。

(西汉时期的太一伏羲女娲画像砖出土于洛阳)

《尧典》中的“帝尧”,是否地位高于“伏羲女娲”?

《说文》中称:“天,颠也,意指至高无上。”另外指出:“尧,高也,字形由‘垚’在‘兀’上组成,表示高远之意。”

“尧”与“天”意义极为相近,“尧帝”实际上指的是“天帝”。

在《尧典》中,帝尧被描绘为天帝的具象化身。伏羲和女娲,奉命于天帝之下,推演天象、制定历法。

在古人眼中,“伏羲女娲”与“天帝”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在子弹库楚帛书中,“天帝”即“帝俊”——他创造了日月,并使其依照规律运行,成为至高无上的神明。“伏羲”和“女娲”则遵循他的指令行事。

在战国时期,“太一”被视为另一位至高无上的“天神”。

楚国郭店竹简上记载:“太一生水,水辅太一而成天;太一辅水而成地;天地相辅而成神明;神明相辅而成阴阳;阴阳相辅而成四时。”

汉代石刻中,既有“帝俊”怀抱“伏羲女娲持规矩”的图像,也有“太一”拥抱“伏羲女娲持规矩”的画面。由此可见,“帝尧”“帝俊”“太一”都是至高无上的天神。

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出土的帝俊、伏羲和女娲画像。

其区别在于:“帝尧”强调“至高无上”,“帝俊”展现“创世纪”,而“太一”则表达了“阴阳易变”的哲学理念。

《易经·系辞上》所言:“因此,《易经》揭示了太极之道,由太极而生出两仪,而两仪又生出四象。”

“太一”的本义是“天一”,“一”既是天数,也是阳数,是万物生成的根源。

从图像角度来看,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其中“太一”和“社神”的图形清晰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天阳”和“地阴”观念的理解。

在汉代的石刻画像中,“太一”和“帝俊”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河南洛阳的西汉壁画砖和山东嘉祥花林村的东汉石刻画像中,“帝俊”被描绘成猪首獠牙的形象,而数术形象则代表“太一”。“猪首”象征着“北斗”,这也是“太一”常居的地方。

距今年的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为此提供了最佳的注解。

在玉琮图上,“太一”神徽呈现为长獠牙的猪首,猪首上蹲踞着斗形的“太一”,其头顶覆盖着“天盖”。中央部分清晰可见“璇玑”,而“太一”则双手捧着胸前的“天枢”和“天璇”二星。这两颗星是斗魁之首,象征着“阴”和“阳”。

在江浙余杭出土的良渚玉琮上,发现了帝俊的图像。

在河南南阳卧龙岗麒麟岗汉墓中出土的画像中,“太一”端坐于中央,神态犹如“帝俊”,周围环绕着“四象”,而东西两侧分别描绘着“伏羲女娲”,象征着“太极”孕育着两仪;两仪又孕育出了四象。换言之,两仪所生的四象即是由“伏羲女娲”所创生。

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记载了“伏羲和女娲”生下了“四子”。这“四子”分别象征着四个神——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

帛书记载,宇宙本是广袤无形、混沌未开。因伏羲娶女娲为妻,诞下“四子”,他们定天立地,化育万物,最终开辟宇宙。

在帛书中,女娲首次被称为“女皇”,这也是她被列入“三皇五帝”之中的“三皇”之一的由来。

女娲所生的四个子女,被称为“四神”。

在《尧典》中,“羲”和“和”实际上可以被视作一个整体,即“阴阳合一”。这种观念在后来的汉画中得以延续,依然体现在“伏羲”、“女娲”或是龙尾、蛇尾交织成一体的形象中。

古人将他们分开,一个男性形象,一个女性形象,并将他们联结为夫妻,视之为人类始祖,将他们视为“人格化的神”。女娲在伏羲开天辟地的过程中发挥了辅助作用,她不仅炼石补天,还以更晚的时代赋予的“神性”抟泥造人。

(河姆渡文化陶盆上的太一神与社神)

“伏羲女娲”持规矩是什么意思?

这反映了古人所倡导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之前提到的良渚“天一”神像中,已经出现了“天盖”图案。

《周髀算经》通过周公向商高提问的方式,阐明了“天圆地方”的宇宙学说。

其云:“用平放的矩来校正绳直,用立起的矩来测量高度,用倒置的矩来测量深度,用卧放的矩来判断远近,用组合的矩来确定方形。方代表地,圆代表天。以方为准则,以方出圆。用笠来描绘天。”

意思是说,把“矩”平放,可以确定垂直和水平方向;把“矩”仰放,可以测量高度;将“矩”旋转可以画出圆形;合起来则能形成方形。方象征地,圆象征天,天圆地方,如此等等。

这个思想实际上远远早于西周时期的周公。在中国,它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年的新石器时代。

这是在当时足以让人自豪的天文学和数学成就,堪称世界一流。

分别象征“阴阳”的伏羲和女娲,各自手持“矩”和“规”,其含义再清楚不过——伏羲代表阳,用“矩”规圆天,女娲象征阴,用“规”划方地。

这与《尧典》中“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含义相一致。

郫县石棺画像,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物,保存着古代生活的痕迹。

还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古代绘画中,“伏羲女娲”直接手持日月,日代表“太阳”,月代表“太阴”,传达的是经天纬地和“阴阳易变”的思想。前文提到的西汉太一伏羲女娲砖画,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太一兼具阴阳,而伏羲举日为阳,女娲举月为阴。

有趣的是,在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将西王母置于中央,而将“伏羲女娲”分列在左右两侧的场景,这或许是对母系氏族社会的残存记忆。#深度好文计划#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伏羲女娲图中他们手持圆规矩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