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郑州晚报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们自称“中华儿女”,身处21世纪的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那么,现在所说的“中国”“中华”“中原”这些称呼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最早中国”为什么在郑州发源和叫响?
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穿越历史的烟云,试图破译“最早中国”的文化密码。正是在这里,郑州先民确立了“天地之中”的概念,产生了以“中”为特征的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郑报全媒体记者秦华/文李焱/图
测天量地确立“天地之中”
中岳嵩山脚下,夏王朝建都地登封告成镇,坐落着中国现存最早天文台,也是年8月申遗成功的“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群之一的登封观星台。这里,是郑州先民确立“天地之中”和测天量地制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地方。
春末夏初,繁花似锦。走进观星台,沿着多年前建造、有些坑洼不平的青石台阶拾阶而上,多年前的周公测景台矗立眼前。
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安丽介绍,正是在这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认定阳城(现登封告成)为“天地之中”,我们的先祖,正是在“天地之中”方圆千里之内,书写了最灿烂的文明序曲。
“在古代统治者的意识里,只有居于‘天地之中’,才能无所偏倚地统治天下,从而达到和谐之治的目的。”安丽介绍,周王朝取代商朝之后,如何有效地统治殷商遗民,如何在戎狄蛮夷环绕下生存,这都是周王朝统治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王者必居土中”的理念下,周武王派弟弟周公姬旦“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
“当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大地南北三万里,与八尺长的日影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即日影相差一寸,两地相距一千里。周公以古传的寻找中心的历法概念,即夏至这一天正午时分,太阳照射下立竿的影子一尺五寸长的地方,地上看不到日影,认为处于大地南北的正中心,为天地之中。经过精密的测量,发现只有登封告成符合这一标准,由此认定告成就是天地、宇宙的中心。”安丽说。
安丽说,在周王室看来,告成方圆千里之内,都属于“天地之中”的范围,“天地之中”的确立,为居中便于号令四方的周成王建都洛邑(今洛阳)提供了“科学”依据,于是“八方之广、周洛为中”的中心四边的思想便在古人心中扎根。直至现在,“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的歌谣还在登封一带广为流传。
“天地之中”就这样在西周初期蓬勃而出,并在此后多年的时光里,对华夏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
“天地之中”诞生于此并非偶然
在文化学者阎铁成看来,告成被认定为“天地之中”并非偶然,为了生产和生活,郑州人很早就开始了对时空的观察,早在年前,生活在大河村的人们,便将自己对太阳、月亮、彗星等天象的观察,彩绘在了自己使用的陶器上,留下了郑州先民观察和利用天文知识的印记,形成了“天圆、地方、身在中心”的古老宇宙观。
“古代嵩山地区四季分明,寒暖适中,林木繁茂,禽兽众多,极为适合人类繁衍生息,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人文始祖黄帝建都于有熊(现新郑),夏、商、周三代建都于嵩山周围,在中国国家文明前年历程中,郑州8次为都,时逾千年,完整形成了地理上和心理上的‘天地之中’概念,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阎铁成说,伴随着郑州先民在登封告成树竿测影,还划分出了一年四季,总结制定出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二十四节气。
郑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涛说,虽然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这种“天圆、地方、身在中心”的古老宇宙观有其局限性,但先贤们以日影的长短来测定四季的变化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是农业社会天文发展的初步成果,对于后世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唐代僧一行、元代郭守敬都以此为基础,修订历法,影响至今——
唐代僧一行在告成复制了周公当年建立的八尺表,验证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制定出了影响深远的《大衍历》。元代郭守敬在周公测影处建立观星台,用观测数据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与现时通用的阳历时间仅差26秒,时间却足足提前了年,这也再一次验证了郑州人当年“立竿见影”观测天象划分的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古老历法的合理和准确。
如今,站在郭守敬多年前建造的观星台前,望见长余31米的量天尺笔直延伸,让人不禁对周公、郭守敬的测影场景心驰神往。他们的智慧穿越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安丽介绍,观星台至今仍然能正常观测使用,一年四季,随着日光的推移,表影将洒在量天尺的不同位置。望着尺上的“春分”“夏至”等节气的刻度,参观者无不深深折服于先贤的智慧。
“中国”“中原”之谓源于郑州
中国之所以被称作“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河南之所以被称为“中原”……这一切都和郑州有关。
阎铁成介绍,早在黄帝时期,黄帝所在便被称为“中央土”,此后,大禹建立的夏王朝曾在郑州的王城岗、新寨,洛阳的二里头等地立都,这里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后人在谈到夏王朝时便称夏为中国。到了商朝,商朝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商”,《史记》也记载:“殷,中地。”
随着夏、商、周王朝在嵩山地区立都建国,郑州地区人们的“天地之中”宇宙观得到其他地区人们的认同,以郑州地区为核心的“天地之中”区位得到各方的确认,郑州人居住所在的标志竿成为郑州地区“中”的标志并演化为汉语象形文字中的“中”。
自此,郑州地区开始被人们称为“中”“中土”“中央”,以郑州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开始被人们称为“中州”,以中州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开始被人们称为“中原”,而在“天地之中”“中土”“中央”“中州”“中原”建立和存在的国家也开始被人们称为中土之国、中原之国、中央之国,简称“中国”。
而地理区位上的“中国”概念,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形成。阎铁成介绍,年前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就把“到嵩山地区来”称为“宅兹中国”。这是区位意义上的“中国”一词首次出现在文献中。
“春秋战国时期,地理‘中国’的概念在人们心中已十分明确,并且明确了其所在,即以今天郑州嵩山为中心、东起开封、西到洛阳的区域。郑州人的古老宇宙观自此开始转变为地理概念,地理上的‘最早中国’由此诞生。”阎铁成说,随着夏、商王朝在郑州地区的连续建都和一统天下,地理上的“最早中国”概念再演变为政治概念,人们将夏、商王国以及继承了其政治衣钵的后世国家以“中”来命名,称为“中国”“中央政权”,政治上的“最早中国”就此形成。
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
漫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走近这些体现“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观的天文建筑、教育建筑、宗教建筑,你会真实地感受到中华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体会到“天中”观念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得到了无限的深化和延伸。
刘涛认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天地之中”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军事、建筑、哲学、宗教、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方式,乃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阎铁成说,人们对“中”的认同和崇拜可谓登峰造极,时令以天地之“中”为基准,建筑以对称“中”轴为核心,治国讲究“中”道,做人讲究“中”正,争霸更是以“得中原者得天下”为战略,儒家倡导的“中庸”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被中国人奉为圭臬。
如今,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庸之道其实依旧有其积极意义。中庸那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圆熟老到、宽恕留余”的理念,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造就了中华民族稳健笃实、内敛自持的品格,造就了知足常乐、宽恕留余的处世之道。
我们的建筑也多以中轴线为基准,绕中而建,讲究对称铺排,秩序井然,观之赏心悦目,富有独特之美。
今天的河南人,很少说“行、可以”,偏爱说“中”,在许多艺术和社交中,“中”字简直成了河南人的形象的化身。
“中”,这个发轫于郑州,原初带有神秘色彩的天文学概念,后来逐渐演进为地理学概念,继而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深深融渗到了政治、伦理、道德等规范当中,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尽管随着岁月流转,“天中”的观念已经成为历史。谁也不会再想念世界有所谓的“天中”,但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天中”。在世界文化的大交流、大撞击中,每一种历史文化都要在撞击中进行新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