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自从拥有这个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
TUhjnbcbe - 2024/6/19 3:31:00
白癜风病怎么治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1/

干货长文预警!强烈建议看视频版哦!

点这里→自从拥有这个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仪象灵台」03

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给你真正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表”:铜壶、香篆、圭表、辊弹。你都知道几个呢?#冷知识#这是南宋王应麟所记的“晷漏四法”,铜壶、香篆和辊弹我都已经在前两期里详解过了(上期在这→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黑科技!漏刻篇「中国天文史·仪象灵台」01),剩下这个圭表可以说是四大“名表”中功能最强大的一个。

一般我们说到圭表,常会把它和日晷搞混。其实要说真正主打计时功能的,是日晷而不是圭表,容易搞混就是因为,它们都是测太阳影子的。

我们的祖先从很早很早之前就发现日影是有规律的,最初可能是看树影,后来就直接在平地上立一根竿子或石柱,这就是最简单也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表。

我们潜意识里总会觉得,“表”就是用来看时间的,但其实,最早的“表”可能是用来定方向的。早在六千年前留下来的半坡遗址中,房屋门就已经朝向了南方,古人是怎么做到的?

用北极星定方向也许是个好方法,除此之外,立表测影应该是那时最方便准确的方法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球上走过的路径以正南北向为轴的话,大体是对称的,所以,只要以表为中心画一个圆,把日出和日落时,表影与圆的交点连接起来,就是正东正西的方向了,在做一条垂线,就是正南正北。

就像战国的《考工记》记载:“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景”就是古代的“影”。后面还有一句:“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一次测量还不够,还要在白天参考日中也就是正午的表影方向,晚上参考北极星的方向,如此才较为准确。

但是,日出和日落的表影比较模糊,这个交点就不容易定准,所以后来就发明了直接看太阳的方法。大概就是在圈圈上再加一根可以移动的游表,日出时拿着游表往中心定表看,让太阳与两表重合,做个标记,日落时移动游表让三者重合,再做个标记,如此连线求得的正东西向就比只用一根表的要准确。

可只有一组数据,还是不大放心。刚才说,能用日出日落的交点测,是因为太阳的运动是对称的,既然如此,如果在上午和下午多取几组对称的数据综合一下,是不是就更准确了?

元代郭守敬就是按此法发明了一种称为正方案的仪器,以表为圆心画了十九个等距的同心圆。只要一看到表影的顶点落在圆周上就做个记号,从上午影子由西进入外圆,到下午向东出外圆为止,然后把同一圆上的标记都连接起来,它们的中心连线方向就是更准确的正南正北了。

定好了东南西北,古人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更详细的二十四方位,才能依此观察天象协调历法,展开更复杂的天文研究。关于方位的更多内容,我们以后再细聊。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观察中古人发现,不仅每天的太阳影子方向会变,就连冬天和夏天的影长也是不一样的。

为了寻找规律,人们就选择每天正午,也就是太阳在正南方时的影长来作比较,长度到极限的日子就称“至日”,最长的那天为冬至日,最短的就是夏至日。二十四节气、回归年长就是依此求得的,所以这可以算是古代历家的首要任务。

为了标记正午日影的长度,“表”下还有一把南北朝向的尺子,叫“土圭”。虽然名字叫“土”,但它不是用土做的。圭本是一种玉器,土圭就是用来测量土地的玉器。

因为它的方向总是固定的,所以后来干脆就和表做成了一体,称作“圭表”,尽管此时这把尺子已经是石料或铜料了,但人们还是继续称之为“圭”,我看啊,这“圭”字本身长得就和尺子脱不了干系。

圭表的高度大多都是八尺高,这大概是周代形成的标准。现存最早的圭表是仪征东汉墓出土的铜圭表,表高只有八寸,可以折叠开合,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月光宝盒”嘞,其实这是一个缩小了十倍的迷你小圭表,做的这么小当然只是用来陪葬的。

后世也有打破标准的圭表,比如这个明清圭表,本来就是八尺高,后来又在上面加了一个曲叶,这是受了西方影响才改的十尺制度。你看这表对面还有个小表,就是因为表变高了后影子也变长了,所以加了个小表延长圭的长度。

那么圭一般都做多长呢?据载八尺表的夏至影长为一尺五寸,冬至为一丈三尺,所以圭长至少得大于一丈三尺,这大概是在地中的测量记录。

所谓“地中”,就是古人认为夏至影长一尺五的地方,学术界普遍认为此地就是禹都阳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告成镇。

可我们知道,纬度不同的地方影长也不同,为什么偏偏就是夏至影长一尺五的地方才能称“地中”呢?

《中国天文古迹》一书认为,西周的首都镐京地处偏僻,而阳城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所以周公想迁都中原。但是当时占星术盛行,迁都就必须说出一些道理,于是就把阳城一尺五的夏至影长设为了“地中”的标准,为的就是给阳城位于“中原”的舆论造势。

现在河南告成镇就有个周公测景台,这是唐代在周公旧迹上重新建造的,经测算,它的上下两层高度一样,换成唐代开元尺刚好就是八尺,而此地夏至的日影刚好也是一尺五,正正好会投射在下层石墩上,所以在地上是看不到影子的,当地人因此称它没影台。

这也证明了古人认为一尺五就是地中,阳城就是地中的事实。现在那里就立着个“天地之中”的标志。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玄机就去参观周公测景台,很有可能把它只当做一个纪念碑就略过去了。确实这不像个表更像个碑啊,而且它就立在门口,里面巨大的观星台和量天尺才是最吸睛的存在。

这也是元代郭守敬的业绩,当时为了测影观星选址在了周公测景台边上,很有可能就是受了“地中”之说的影响。

虽然叫观星台,其实它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表,而下面这长达30米的量天尺就是底下的圭,上面还勾了一圈水渠来校正水平。

圭表的关键部位是上面的横梁,观测时只要看横梁在量天尺上投射的影子就行了。横梁到圭面的高度有四十尺,相当于把原来的八尺表放大了五倍。

另外他还做了个更像圭表的高表,用两条龙托着横梁,高度也是八尺的五倍,现在量天尺旁这个圭表就是缩小五倍的复制品。

为什么要把表做的那么高呢?主要是想扩大圭上的刻度以增加精度。可问题是,表变高了影子不就更模糊了吗?

不用担心,郭守敬还发明了一个小妙招,在量天尺上又加了个叫景符的小玩意儿。

这是一片中间有个小孔的板,只要把孔对准梁影,小孔成像,影子立马就清晰了,准确度甚至达到空前的2毫米以内,是不是很神奇!

你再回看明清这个圭表,曲叶上也有个小孔,就是清朝人借鉴了郭守敬的景符做的。

讲到天文仪器这一章,郭守敬的出场率可真是太高了,除了景符、高表、正方案,以及上期的大明殿灯漏外,他还发明了简仪、仰仪、候极仪、立运仪、浑象、窥几共十几种天文仪器,把我国古代天文事业推向了巅峰。

而这完好保存并沿用了多年的观星台和量天尺,也是他天才创造力的见证,爱好天文的小伙伴有机会一定要去打卡哦~

好了,关于古代表的功能,我们已经了解了其定方向和定时节的部分,还有个与生活更相关的定时刻功能,就下期再展开吧。我是国风学子沐子欣,记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从拥有这个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