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和中医皆起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包涵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古琴借声音调身、调心,中医则以针灸、汤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二者归一,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平衡身体阴阳,以收祛病强身之功。
“天人合一”,乃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中医学当中,正蕴含这一种哲学,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包涵了人的身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应证辨阴阳以施治的理论与实践。
古琴之器,从结构上即体现了天人合一,如琴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般宽约六寸,厚约二寸。琴身与人身亦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又有七弦,分别为:金、木、水、火、土、文、武。
一弦属土为宫。土主脾胃。
中医曰:脾胃为后天之本;若有脾胃不和,气血不足,心情忧愁可常弹常听以“宫”调为主之琴曲。
二弦属金为商。金主肺。
中医曰: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若欲拒绝如此侵袭,提一身之气,可常弹以“商”为调之琴曲。
秀秀书院茶道养生课:*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三弦属木为角。木主肝。中医曰:肝以代谢、分解为主。若有肝脏虚弱,全身倦怠,脾气暴躁,脸色晦暗之人,可多弹以“角”为调之琴曲。
四弦属火为徽。火主心。中医曰:心有两形;有形为血液循环重要器官、无形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有面色苍白、易产生疲劳或心理疲劳,可勤弹以“徽”为调之琴曲。
五弦属水为羽。水主肾。中医曰: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若体质易产生水肿,下颌长痘,血压高,可常弹“羽”为调之琴曲。
六弦文声主少宫。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从古琴结构中,我们可体会到古人在制琴过程中融入了天地六合之理念,此种理念更贯穿到古琴的各个方面,大约也是古琴居乐器之首的原因。
易简山房古琴曲《进终南》
关于阴阳平衡,东汉《太平经》曾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和养生意义,认为音乐的发展是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的。对音乐的阴阳之理,我们可诠释为: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养生,恰是针对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属性,用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从而协调阴阳平衡。
古琴构造中体现了阴阳平衡。其面板一般为桐木或杉木制,疏松清透有利于发声,属阳;底板为梓木或楠木制,用材致密有利于声音的反射,属阴。古琴分琴头和琴尾,靠近琴头声音清亮,属阳,靠近琴尾声音低沉,属阴。由此可见,古琴结构只上下左右皆有体现阴阳相和之思想。
古琴弹奏指法,亦颇能体现阴阳平衡。左手泛音清脆高远,轻灵活泼,如天外之声,法阳。
右手散音深沉浑厚,奠定琴曲雄健之根基,如大地般坚实,所以如地法阴。
长安雅士古琴曲《枉凝眉》
按音则婉转舒情,圆润细腻,似人低语,似诉衷肠。因而如人,法阴阳平衡。
秀秀书院围棋老师古琴曲《广陵散》教学
相对于其它乐器,古琴音乐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之美学,于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琴议篇》中论述得颇为具体:“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
古琴音色可用“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平和清雅的古琴曲通过人耳接收,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和经络,协助身心协调,使机体健康有序的运行于生命轨道上。而中医的“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概念。老子曰:“致虚,恒也;守中,笃也。”此处“中”指心境、身体之平衡。中医的“阴平阳秘”、“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阴阳平衡健康观和古琴音乐有内在的相通。
秀秀书院茶道养生课:*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古琴和中医,正因以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为基础,长久以来为中国人修身养性、怡情疗病提供可能,德音雅乐,妙手仁心化人于无形,所以欲养生时,不妨从了解中医之道,修习古琴之法开始。
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