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后,神清气爽,想起今天已是月圆之时,便约下几个朋友去,准备去夜登金华山。
我们本是住在金华小镇上的,电话里一招呼,很快便集合在一起了。
一行人向北慢行,两里路后,过百尺桥来到金华山前山。前山门不大,门框上有副对联,隶体,镌刻着“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十个绿色大字;门额上四个篆字,细细辨认,乃‘’天路相邀‘’也。
山门旁一棵高大的*葛树静立着,像一位慈祥的老者看下边的石梯、不远处的百尺桥和上下的行人。树肩上满满的红布条,都是信众们求签得来披上去的。信众的相信这是棵神树,很灵验,它能保全家安康,万事如意。树踝上挂一块小木牌,十多年了,上写:树龄年。这树龄或是用同位素测出的吧!
站在山脚下向上望去,门洞里一条逼直的石梯伸向高处,石梯两旁的树已快黑到远方了。
我们开始登山!
脚下的石梯慢慢往下退,圆滑的石梯棱线已有些模糊,留着岁月的痕迹;踏光踏凹的梯面上印着历史的苍桑。登山像迈碎步一样,梯差很小,级。在夜晚灯光的映照下,每级石梯的边影,都在下梯三分之一处投下。
六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南天门。南天门额上‘’涪江保障‘’巨大横扁格外醒目,下边是‘’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山‘’的门联,门联下还有独具神韵的“蔚蓝洞天”四个拓刻大字。这拓刻大字,神韵犹存,让人仿佛看到*庭坚当年饱蘸笔墨的身影。久观,不禁热血沸腾,恨不能挥毫临书。
穿过南天门门洞,就进入了金华山道观建筑群。金华山道观始建于梁天间年间,距今已有多年。此地唐时曾叫九华观,宋时曾被皇帝赐名为玉京观,且与都江堰的青城山道观、大邑的鹤鸣山道观、三台的云台观并称为四川四大名观,同属于道教全真派。
烛光灯影,沿着倒头石龙栏杆,我们一路继续向上,到了平坦之地——祖师殿前的广场,也见到了倒头龙龙头。据说,这龙头向上,是为了镇住涪江水泛滥,避免淹没金华镇。
离开祖师殿前广场,拐弯来到玉皇宫。一块方形的石碑赫然醒目:陈子昂读书台遗址。
肃立楼前,我仿佛看到了陈子昂一段艰辛的读书生活:
伟岸的身躯忙碌着,决绝了一群玩伴和“弋博”的诱惑。
嘭的一声关上房门,光线暗了便挑灯夜战。
握热冬的寒霜,唤醒春的书香,点燃夏的热情,收割秋的果实。追赶逃跑的韶华,慢捲诗书,伏案反刍经典中的营养,高声诵读之声响彻云霄。
或许他曾徘徊在晦暗诗文的林荫道上,敲打树干和树枝;或许他曾心喜在书笺上疾书顿悟的心得。
三载苦研,像高考前的一次会诊考试,成绩摆在了恩师的案头上。果儿大,果核坚。甜中带涩,涩中带甜。“文宗”已初具形象,从此,金华山读书台再也不平常,勤奋上进的陈子昂,忧国忧民的陈子昂便成了人们心中的景仰……
驻立许久之后,我们来到后山,终于来到了古读书台前,重修的石级整齐划一,两旁“文宗”二字依然可见,五十五级石梯一步一步地数上去,门联‘’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映入眼帘,古朴大门早已紧闭,陈子昂就在里面塑着:站着的汉白玉、坐着的泥像、感遇厅、回廊文、陈列馆、赏心悦目的木刻诗文……
回望东边,一轮金*的圆月早已升起来了。我想,要想参拜,只有明天请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