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彩完结解读可能性的艺术13政 [复制链接]

1#

我们正在解读《可能性的艺术》作者刘瑜,刘瑜老师的付费音频课程《比较*治学30讲》也推荐给所有的同学们。

今天这期节目是刘瑜老师为整本书做的一个总结,如果没有听过之前的节目,你甚至都听不懂刘瑜老师在说些什么,但既然我们已经一起走到这里了,听完之后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觉得非常精彩。

*治现实主义

首先还是回到本书的标题,俾斯麦的那句话:“*治是可能性的艺术。”

俾斯麦是在年说出这句话的,当时德国的统一大业还成败未定,他正在欧洲各国之间合纵连横。为了赢得国内的民意支持,作为一个反民主的人,他却主动开放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而作为一个反社会主义的人,他却完成了福利国家的奠基。而正是这种灵活性,让他被尊称为“*治现实主义大师”。

他的这句话完整的是:“*治是可能性的艺术,是可行性的艺术,是次优的艺术。”这就很好地呈现了俾斯麦的*治现实主义。

什么是*治现实主义,比方说中美关系,今天的状况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我们指望两国换届领导人,就能让中美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这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两国*府都能趋利避害,小心避雷,保持不温不火的和平,却是可能的,这就是一种艺术。

*治创造可能,但*治也有它的边界。

关于*治所蕴含的可能与不可能,我们必须要强调。*治“可能”让一个国家成为地狱,但它却“不可能”让一个国家变成天堂。*治所能抵达的上限不高,但是他能抵达的下限却非常的低。

为什么?因为*治的力量可以扼杀掉所有的社会关系与个人努力,但是它却不能成为社会关系和个人努力的替代品。

当*治非常糟糕的时候,比如一个极权*府掌控一切的时候,它可以摧毁所有的生产积极性,自发的社会组织,家庭乃至是人性,让所有人的生活都变成一场噩梦。

而当*治非常好的时候,它也只能制定一个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而一场球赛踢得是否精彩,有只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更取决于球员们踢得好不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的*治只是美好生活的前一半,而后一半美好来自于社会、市场、文化和每个人的努力。

这种*治上限不高,下限却很低的不对称,是比较*治学上的*治现实主义。而遗憾的是,在当代世界,人们普遍都缺乏这种认识。

*治的可能与不可能

经常会有这样的声音说:“某某国家不是国家能力很强吗?为什么环保搞不好?”“某某国家不是民主化了吗?怎么还会爆发冲突?”“某某国家不是领导人已经换了吗?为什么公共服务还是不行?”

其实这些问题的内核都是:*治可以解决一切难题,*府有义务包揽所有人的幸福。

但是*治没有这么神奇。经济学家索维尔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众所周知,经济的第一原理就是稀缺性,从来没有这么多的资源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治的第一原理,就是无视经济第一原理。这当然是一句调侃,其实就是相告诉我们:太多人对*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进而完全无视了其他条件的约束。

什么约束?

比方说社会结构的结束,当一个社会是极端的二元对立的时候,每一方都缺乏妥协精神,那任何*治力量和制度都难以突围。比如说之前提到的埃及“裂痕动员”,伊斯兰派和*治世俗派的尖锐对立与绝不妥协,摧毁了他们国家的民主。

比方说历史的约束,之前我们提到历史上高频度高烈度的战争是如何锤炼一个国家的国家能力的,而这个影响可以延续数千年。

比方说地理的约束,阿富汗的多山地形使它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能力,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让他受到经典的资源诅咒,而美国独特的地缘位置,让它能够从容的“先发展民主,后建设国家能力”。

比方说文化的约束,这种约束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印度,表亲的专制削弱了*治竞争的有效性;在阿富汗,宗教极端主义的阴影使得民主转型难以落地;在委内瑞拉,经济民粹主义盛行,让民主制度最终走向死亡。

当观念的水位太低的时候,所谓的宪法就成了一张随时都可以撕掉的废纸。

之前我们说过“*治在社会中”,这个社会分解开来,就是*治在历史中,在地理中,在经济中,以及最重要的*治在文化中。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治是很难在狭小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和历史空间中长成参天大树的。很多人期待只要*治制度一改变,就可以一夜之间让大地旧貌换新颜,说好听点这叫浪漫,说难听点就是一种懒惰。

真正的变革不仅仅是从上而下,必须还要有从下而上的生长。在人们学会宽容、耐心和同情理解,学会从各种集体主义的轮椅中站起来,迈出个体的步伐之前,*治是没有魔力去改造生活的。

好的*治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张船票,但是它并不是能将所有人都送到目的地的大船。

不过,*治是有限的,但并不是无用的。

我们对比朝鲜和韩国,对比20年前后的委内瑞拉,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相似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条件,在不同的*治力量之下,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改善游戏规则未必会让一场球赛精彩纷呈,但它至少是让这场比赛可以持续的前提。

之前我们聊过*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路径:

比如说*治选择的路径。在南非,虽然社会极度撕裂,历史记忆充满创伤,但是新旧两个执*集团,通过妥协与分权,让南非实现了民主转型的软着陆。

比如说经济路径的选择。在智利,虽然是在经济民粹主义盛行的拉美,但在威权*府倒台之后,坚持了温和的经济自由主义路线,让智利的经济成为拉美地区的佼佼者。

比如集体行动的路径。在美国,国家能力的构建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不是起源于暴烈的战争或者发达的文官制*府,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运动。在韩国,新的*治可能性来自观念的变迁。当观念的水位不断上升,人们甚至超越了经济的考量,为了一个更高的价值重新缔造制度。

在所有的这些故事中,我们发现尽管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是*治发展的约束,但约束并不是一个坚不可破的牢笼。*治的发展都还存留一定的余地。一开始可能只有很狭小的一条缝隙,但通过行动与智慧,这条缝隙被不断地拓宽,最终打开了新的天地。

反过来,*治也可以把原本辽阔的空间逐渐地封闭。

像是阿富汗,50年前,那里本来是一片现代化的光景,但是极左力量的崛起引发了苏*的入侵,进而激发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治多米诺骨牌让一个国家的路越走越窄,直到山穷水尽。

像是伊拉克,萨达姆不是伊拉克的救星,在他的治下并没有和平与发展,正是他把一个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拉进了无穷的战火。

像是津巴布韦,年独立的时候,充满希望,百废待兴,但是穆加贝的民粹主义和大权独揽,让非洲粮仓沦为通货膨胀的地狱。

在这些国家,*治就是非常糟糕的艺术。

而在卓越与糟糕的艺术之间,是*治行动。

行动需要勇气,需要有无数的小男孩冒着巨大的危险,从人群中站出来说:“国王,你并没有穿衣服”。

同时,*治行动更需要节制,狂热的*治激情可能以民主的方式摧毁民主,以自由的方式摧毁自由。

就像法国大革命中的罗兰夫人,她是革命者,却死在革命同伴的手里,她为人们追寻自由,却在临死前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委内瑞拉式的经济崩溃告诫我们,善的感召如果失去缰绳,就会变成海妖的歌声,将无数的船只引向触礁与沉没。

很多时候比左右之争、东西之争、普世之争更重要的,是狂热与温和之争,是斩钉截铁和怀疑主义之争。

*治学没有常识

刘瑜说自己因为常常在公共领域写作,被贴上了一个标签,叫做“*治学常识的普及者”。她对这个标签很不喜欢,因为在她看来:当对*治学的了解越多,就越会意识到,*治学是没有常识的。

如果你觉得民主是常识,但是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反对民主,美国国父麦迪逊甚至说:“就算所有的雅典人都是斯格拉底,雅典的公民大会仍然会是一群暴民。”

如果你觉得自由是常识,请问是谁的自由?哪里有没有阶级属性的自由呢?

如果你觉得平等是常识,可是历史上对于平等的追求,常常带来的是一败涂地的悲剧。

刘瑜老师能普及的哪里是所谓的常识,而仅仅只是一个迟疑的态度。

他时常为*治的这种原地踏步而感到绝望,在其他领域,人类的进步是令人惊叹的,科技的进步,生活的改善,我们可以用短短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够到达地球的另一边,我们能在月亮上都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任何地方的人通话见面。

这些文明的成果令人敬畏,但是转眼一看*治,又那么令人泄气。虽然人类已经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但仍然会为了能不能退出一个宗教打得头破血流,为了一句刺耳的言论付出惨重的代价,为一一句口号沦为无法退出的实验品,为一场选举反目成仇。

同一个物种,竟然可以同时如此智慧和愚蠢,如此伟大和狭隘,如此勇敢和懦弱。

可转念一想,*治没有常识又未必是一件坏事。为什么?因为如果知识是确定的,那专制就是必要的。恰恰是知识的不确定性,让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情境中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并以这种思考成就人之为人的尊严。

如果是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在建造一座层层累加的高塔,社会科学的知识就更像是西西弗斯在推石头,推上去,滚下来,再推上去,再滚下来。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徒劳,殊不知这种原地踏步,正是对自由落体的对抗。

*治复杂到令人绝望,但也正是这种复杂,让思考充满乐趣,让自由成为必要,让未来涌现无穷无尽的惊奇!

好了,《可能性的艺术》聊到这里,就全部完结了。

这本书真是让我非常的受益,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并不同意书中的观点,我也看到了同学们的评论。对此,我一点都不意外,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之前我们在聊经济学,聊法律,聊博弈论,聊行为经济学等等书籍的时候都有类似的情况,太多观点和我们的常识相悖了。尽管过了很久在回看之前的解读,确实也有不够准确和严谨的地方,但是我依然受益无穷。

我们学习不是为了验证自己是对的,很多人所谓的思考其实就是在整理自己的偏见。时隔许久再回看这些书籍,最大的受益不是它传递给我的诸多信息本身,我们处在信息极度过剩的时代,信息本身并没什么用,有用的是不同的作者教给我不同的思考角度,怎么用学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

把自己之前的观念暂且放一放,自我的稳固不来源于对差异的抗拒,相反包容和兼听能让自我更加丰盈。

我感恩相遇的每本书和每位作者,他们是一片又一片的拼图,不断的拼凑整合,才让我眼中的世界,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清晰,希望这也是我能帮到你的地方。

我是晓书童,我在晓书童频道与您,不见不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