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雀斑好医院 http://m.39.net/pf/a_10057595.html一、文化输出:无拘无束接地气
中国“国粹”文化输出,一半靠姜文。
姜文的“国学功底”到底有多“深厚”?
有教人“翻译”的。
有教人“酒文化”的。
还有教“夸人”的。
这是一位凭一己之力,将“优美国粹”推广到全世界的导演,人送外号“文化交流大使”。
但在过去27年间,他只拍了6部电影,看不懂得,说他是精英主义,看得懂得,夸他是电影天才。
这个既不属于第五代,又有别于第六代的导演姜文,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第一部作品,定调七十年代,主打青春文学,与其说这是一部青春片,不如说是姜文的自传。
一个身处火红年代,被压抑了荷尔蒙的大院青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抗。
马小*猥琐,正如姜文的片中少不了描写女性。
马小*阳光,姜文在镜头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马小*孤独。
当年六万字的《动物凶猛》,被姜文改编到九万。
完事后,他沾沾自喜,逢人就吹牛:“中国这么多导演哪个优秀?现在没有,以后有!谁啊?我!”
可以说,看懂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就看懂了姜文的前半生。
94年,这部自传电影被搬上威尼斯电影节,自此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姜文式电影”。
你无须看懂姜文电影的全部内容,但只要看懂了一个片段,就能迅速在生活中找到对应。
《让子弹飞》:“好人就必须被拿枪指着?”
《一步之遥》:“你这辈子真心喜欢过谁吗?”
《邪不压正》:“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看姜文的电影,你会觉得现实的要命,都说姜文擅长“文化输出”,其实哪有什么“文化输出”。
大白话,接地气,不做作,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内容,放之四海,就没有不火的道理。
二、天才导演:折腾人
07年拍《太阳照常升起》,姜文找久石让配乐,只提了一个要求:“曲子要比莫扎特的好听一点”。
久石让一听傻眼了,气得把烟蒂往钢琴上摁。
好家伙,我何德何能可以和莫扎特比?
多亏了一旁的翻译邬先生打圆场,姜文做出了“重大妥协”:“emmm,比莫扎特差点也不是不行”。
这不是姜文第一次这么折磨人。
拍《*子来了》,姜文切断一切对外联系,让所有人天天听那个年代的歌曲,看那个年代的报纸。
为此,姜文还特意给这套做法起了个名儿,叫“腌入味儿”理论。
甭管这些演员演没演过戏,统统当作萝卜白菜,往一个坛子里扔,像做泡菜一样,入味儿了才好使。
不仅折磨演员,姜文还折磨自己。
《让子弹飞》有一段小六吃粉的情节,总长不到十分钟,一天之内姜文拍了五十遍。
第二天跑片场,姜文和大伙说,昨天拍得全部作废。
据姜武说,仅那一次,姜文就用掉了上万尺胶卷,真是浪费,然而姜文本人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做导演就是请观众吃饭,你老说这菜太贵,那菜太贵,我觉得没意思对吧。”
姜文拍片,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人着迷,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
赵非说“和姜文在一起其实不是折磨,是享受”。
《太阳照常升起》里,姜文大到火车颜色,小到女性胸罩带的宽窄,事无巨细,全要过问。
陈坤曾告诉记者,拍戏过程中,姜文就像大哥一样,自己一边演,一边引导每一个演员。
大到周润发,葛优,小到年轻的小朋友,他的精力仿佛无限。
听到这里,我仿佛明白了姜文为何如此“低产”,“态度”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三、姜文的“非分之想”
电影是什么?姜文说,电影就是非分的东西。
“我觉得电影是茶余饭后,在家长里短之上的一种梦想,而且就是一种非分的东西才行。”
如果你看完姜文所有执导的影片,你会发现“非分”一词是他电影的核心。
《阳光灿烂的日子》,保守的时代与渴望解放的个人。
《*子来了》,国内未上映,跑国外参赛结果遭封杀。
《让子弹飞》,快进到申遗的作品已无须赘述。
戏里戏外,姜文有太多的“非分之想”。
民国三部曲,有人问姜文是不是怀念那个时代,姜文的回答很干脆:“我从来都在民国的里面有一些挖苦和讽刺,我并不觉得那个时代有什么值得怀念,没有我怀念的。”
其实对姜文而言,民国只是一个壳儿,一边是“枪在手,跟我走”,一边是“谁赢他们帮谁”,一边是“大哥大嫂过年好”,一边是“不关我们的事,我们没教他”。
导演姜文到底在感召谁,又在呼唤谁,我想已经呼之欲出。
民国是黑暗的,外敌入侵,*阀混战,民不聊生。
民国又是浪漫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人说他是精英主义者,我看恰恰相反,他一边对规则的制定者大声质问:凭什么!一边对最广泛的大多数疾呼:你们得支棱起来。
精英主义者告诉大家,我可以,但你不行。
姜文却对你说,跟着我,你同样行。
姜文固然是精英,但他绝非精英主义者,相反,他站在了大多数人的这边。
某种程度上,自然被视为“非分之想”。
可能过个几十年,当成为过往,房价变得没有那么高,我们再回过头看姜文的电影,或许能品出别样的滋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