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主角一生,道出2200多年百剧鼻祖 [复制链接]

1#

歌手马伯骞采风音乐元素,来到西安捕捉灵感。

他跟着秦腔演员在练功场,压腿、上妆、亮相。

一番体验,让他深深地感受到秦腔的大气和纯粹,更体会到练功的不易。

不由得让人想到《主角》一书中,讲述秦腔皇后忆秦娥练功史,没有一天松懈。

台下的功,才换来台上的火。

秦腔是大西北的地方剧种,拥有着汉唐雄风,生根*土地,开花大西北。

来到这里,到处都可以听到豪放的大秦之声。

《主角》的作者陈彦说:“秦腔是宽音大嗓,大起直落。”

宽厚的声音,高大的吼声,才是秦腔的内核。

01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这是陕西民谣,生动形象地道出秦腔这站艺术的大气磅礴。

秦腔是古老的剧种,始于西周,是百姓在劳动生活中,用声腔创造的唱法,传到秦朝时,正式成形,才有了“秦腔”之名。

清朝时,四大徽班进北京,包含秦腔。

进京让秦腔得到广为传播,同时也对其他戏种产生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京剧的形成。

贾平凹评价秦腔:“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在他看来秦腔是最正经的戏种,南方人听不惯,觉得秦腔就是个“吼”。

而秦人却觉得,只有这样“吼”,才能把凝结在心中的郁闷、苦悲,尽情释放发泄。

也只有这样“吼”才能把忠臣良将、节妇烈女的忠义情仇,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呀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

电影《红高粱》里的这首歌曲,用了秦腔里面,最能吼的花脸唱腔,一下子就把那种对生命的呐喊,痛快淋漓的表现出来。

这就是秦腔,秦人的声腔,西北人的情怀。

唱秦腔的境界在于吼,那是秦人真性情的自然表现。

吼劈了嗓子,才是秦腔的灵*,看似粗犷、倔强,那是秦人的精神呐喊。

02

秦腔唱起来豪放,动起来更是有如武打片一样丰富精彩。

普通戏里有趟马、拉架子、吹火、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这些特技。

神话戏里还有的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能放出一长串的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来许多蝴蝶。

《主角》书中就讲到了忆秦娥练朝天蹬、练卧鱼、练吐火的艰辛和不易。

最难的朝天蹬,需要演员把一只脚扳过头顶,另一条腿还得站直站稳,要坚持几分钟的时间。

只有练好这样的基本功,才能让演员的腿有力量,在舞台上做绝活时,才能做到位。

正可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秦腔的慢卧鱼,需要演员极大的腿力。伴随着身体的慢慢扭转,一点一点如鱼一样卧在地上,好演员能够用五六分钟时间才彻底卧下。

不只是身形上的绝活,还有特效的绝活,吹火就是其中之一。

吹火要在嘴里含上松香包,让松香一点一点吹出来,厉害的演员可以一连溜,吹上三十六口火。

那火焰忽忽的一上一下,一大团一大团的烧着,舞台效果堪比大片特效,让观众看得惊艳。

实际练的时候,火苗子烤脸都是小事,还会烧眉毛,弄不好,身上会留下好多的烧伤。

正因为秦腔有这些真正的本事,才能让观众如此的喜爱这门艺术。

只耍花腔,没真绝活,成不了艺术。

秦腔是一门靠真本事吃饭的艺术,一辈辈老艺人将它发扬壮大。

03

秦腔能进京,能得到传播,这得感谢老辈艺人魏长生。

魏长生,也叫魏三,是一位“声名顶破天”的秦腔男旦。

以前唱戏,基本上都是男人上舞台,台上无论男女角色都是由男人来扮演。

魏长生,就是男扮女装,唱旦角的演员。

他带领秦腔戏班,三次进京,秦腔的火爆程度,达到巅峰,让京腔的六大班几乎达到了无人过问的程度,很多昆曲和京腔的艺人都改学秦腔。

第一次进京,他带着粗腔大嗓、声震屋瓦的秦腔,和那时京城流行的优雅绵长的昆曲不搭调,还没等打开知名度,就让人赶出了京城。

第二次进京,在乾隆44年,魏长生凭借着《滚楼》和昆曲打擂台,一战成名,让秦腔轰动北京城。

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以秦腔为代表的“花派”,打败了以昆曲为代表的“雅派”。

史书《燕兰小谱》中记载:“既而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顿为之减色。京班多高腔,自魏三变梆子腔。”

秦腔这一地方剧种,在这里开启了,统治北京戏剧舞台的盛况。

人红是非多,那些受到排挤的人,诽谤魏长生唱“粉戏”,就是色情戏。

传到朝廷后,皇帝下令将魏三赶出京城。

离京后,魏长生一路经过了扬州、苏州,才回到四川。

这一路竟成了秦腔的传播之路,他所到之处,“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

竟然有人说“一时不识魏三者,无以为人”,不认识魏三,连做人都成了问题,可见魏三名气之大。

虽然有了名气,但魏三的梦想,还是让秦腔进京城。

在乾隆55年,皇帝80寿诞之时,魏三被批准进京。

他带着孙子第三次进京,演出《背娃进府》大获成功。

闭幕后59岁的魏长生哭喊到:“吾誓圆也!”气绝后台。

“将*马革裹尸,伶人戏装咽气”,这是生命的悲壮。

他离开这个舞台,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内心是满足的。

热爱秦腔,让他甘心为秦腔奉献一生。

正是这一代代为秦腔努力的人,才能让秦腔,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04

年,孙仁玉将秦腔剧社“陕西伶学社”改名为“陕西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年鲁迅先生来到西安时,到易俗社观看秦腔表演。

不喜欢任何戏剧的他,竟然连看5天,并亲笔题赠“古调独弹”的匾额。

这块匾额至今仍在易俗社高挂,可见秦腔有着吸引人的魅力。

易俗社一直担负着收集老戏,改编新戏,完善秦腔的演出使命。

正是艺人们对秦腔的深爱,千年来承载着先辈的艺术之*,才让秦腔这门艺术有延续,有创新。

时光流逝,秦腔那些光辉往事已被淡忘,但秦腔带给人的震撼却一直都在。

作家陈忠实说:“你可以不喜欢秦腔,但你必须知道秦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