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的金龙山,因其古老的原建——金龙大王庙而声名远扬。这座庙宇,不仅承载着当地河神的信仰,更是禹王文化的象征。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历史起点就在金龙山,这里的禹王庙因此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更有趣的是,金龙大王庙的正殿中,原本供奉的是大禹水厄大王,而偏殿则分别供奉着伯益和后稷。这两位古代贤者,据传都是大禹治水事业中的关键人物,与金龙山有着深厚的渊源。金龙山的西侧,高阳村一带,曾是大禹的祖父颛顼的封地。而山的东边,崇源头则是大禹的父亲崇伯鲧的故乡。狐岐山脉从西至东,绵延不断,直至崇源头,而崇伯鲧正是从这片土地启程,开始了他的治水之旅。传说在尧帝继位后,皇族成员鲧被赐封于有崇国,其位置大概就在孝义附近。下栅乡的东西铺头村附近,有一座名为“望川崖”的山峰。这里正是大禹父子曾登高远眺、勘测地形、观察水情的地方。而通往下吐京的金龙山路上,曾有一块巨大的石壁屹立,被当地人称为“无根无字碑”、“量天尺”或“定海神针”。传说这块石壁是当年治水时使用的测水标尺,见证了大禹父子治水的艰辛与智慧。金龙山背面,有一座临水村,这里曾被命名为相济村。村民们过去以打渔为生,如今,老人们口中还流传着东堰渔、西堰渔的地名,或许那曾是繁忙的码头所在。而在金龙山口,有一个名为薛家会的村落,其原名为“席家会”。这个地名源于其地处西北两川的交汇之处,当地人以编织苇席为生,因此得名。我们较为熟知的是文峪河,它曾被命名为“文禹河”。相传,这条河是由大禹所开辟,而大禹又被尊称为“文禹”,因此这条河便得名“文禹河”。此外,在兑镇南垣的羽沟,也是大禹与他父亲鲧在金龙山一带治水时所开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