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想想,寻访古迹已近20年。这20年里,亲眼见到衰败的历史,也曾看到未经修复的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当然,经历更多的是曾亲眼所见而后被盗的田野文物。这个专题,计划写12期,回忆下我在这近20年中所经历的那些问被偷走的文物。
太监的小心思,盗墓贼的洛阳铲
天下名山僧占先,而在明清时期,“坟寺”现象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所谓“坟寺”,指的是明清时期深居禁宫内的宦官,为了在生前获得佛祖的庇佑,身后得到坟墓的安宁,在生前以功德主、皈依弟子的身份,给寺庙广施钱财,年老出宫后在庙中养老,百年之后将坟墓修建在早年“投资”给寺庙的土地上,寺庙僧人代为照料。
明代依托寺庙建设的太监墓老照片
在北京现存的诸多具有“坟寺”背景的寺庙中,以明代居多。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明朝太监,他的坟墓,修建在高山之上,密林之间,千年古庙之侧。尽管经历了曾经的乱世,墓内的珍宝可能早已被盗一空,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截止年前后,还保存了完整的建筑规模。而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达,近20年间,这座古墓内曾经的奢华逐渐通过盗墓贼的铁铲而重见天日。
深山藏古墓,无声尽奢华
这处古墓修建于明代,从建筑关系上,即属于上面提到的坟寺,墓主人姓张,但由于墓碑采用经幢的形式,加上尚未有墓志出土,所以只能参照墓碑上的只言片语称呼他为“张南溪”、“张公”。
张公墓位于今天的北京房山与门头沟两区交界,张公墓背后的大山即是两个区的分界线。尽管经历了多年岁月的侵蚀,张公墓的建筑格局依然完整,坐北朝南、北侧墓墙由高到低进行修建,整个墓园面积不大,全部用毛石加白灰堆砌而成,正后方修建成“虎皮石墙”的样式。
在墓园的轴线上,竖立着一个六棱形的汉白玉石柱,整个石柱通体晶莹,材料上乘。石柱的南面刻着“皇明、乾清宫管事兼掌内府供应库印……”由于地靠山坡,没有分水沟,整个墓园已经被雨水冲刷而来的山石淤积,年去这处古墓时只看到这几个字,墓主人的身份一时没搞清楚。古墓的最南端,是明代坟墓中普遍采用的棂星门,棂星门上也仅有“内府供用库掌印南溪张公寿域”几个字,只交代了墓主人的官职、姓氏等基本信息。
张公墓(左)与明代太监墓(右)墓门对
值得一提的是,张公墓虽然依托山势修建,但却运用大量巨石对地势进行了改造,愿望张公墓,巨大的基石瞬间给人以敦实、厚重的感觉,这在没有重型机械的明代,没有雄厚的财力是很难办到的。
第一次去这处古墓,有两点让我记忆颇为深刻,一是“经幢”样式的墓碑,张公墓残存的墓碑与传统的太监墓中树碑立传的做法不同,只在墓地中轴线上树立“坟幢”,简单交代墓主人的官职、形式、籍贯;二是张公墓虽已被破坏,但依旧完整而严谨的格局,随受地势所限,张公墓面积并不大,但从围墙的修建、坟幢的材质及雕刻技法、石刻技艺上都能看出张公墓修建之时一定是极尽奢华。
今天聊了张公墓情况,篇幅所限,下一集中,我将讲述现代盗墓贼究竟使用怎样的办法把重达1吨的随葬品运下山。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