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快手失去想象力了吗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饮食问题和影响 https://m.39.net/pf/a_4467032.html

在与抖音的竞争中,快手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用户数,失去的是自己本身的原有路径。

但真相是,快手本就不需要学抖音。

于当下而言,快手重拾想象力的方法就是找回最初自己的那条路,那条不被市场、抖音敢于裹挟的那条路。对于产品,对于用户,对于创作者,对于电商,对于广告,唯有沿此进击,快手才能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文|尺杜

快手正在寻找新解。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这个声音正在愈发清晰。

几天前,一手打造快手商业化体系的得力干将马宏彬奔走海外,成为快手国际化业务负责人,其原来的商业化部门则是由刘峰接替。而早在一年前,快手就宣布了组织架构层面的调整,从开始的职能组织架构调整为事业部型架构,从流程导向转为商业闭环导向。

再往前看,快手则是结束了“双龙头”的模式,宿华开始站在幕后,程一笑正式走到台前,成为企业经营的实际掌权人。

变化的声音不仅在架构,还有产品。比如在电商业务之外,快手开始推出短视频“招聘”等专场,此外,在内容方向,开始不断尝试自制剧,通过网剧的形式尝试破圈。当然,在此期间,更有周杰伦的入驻,以及成为冬奥会的官方转播商等等。

不断多维的尝试,快手想做什么?

对于快手,过往用户更多的认知是短视频。如果把这个标签延展开,可能更多的是正负参半,其中有短视频内容的多元和流畅,但也更有快手和直播家族间的绑定,内容和定位上的“下沉”,以及独特的口音表达等等。

几个大背景是,从单纯的短视频赛道来看,伴随着人口红利的到顶,“抖音第一快手第二”的格局已定,从用户数量来说,抖音略高出快手一筹。此外,从变现模式来看,抖音、快手都是以广告、电商、直播三部分为构成核心,尽管抖音在广告和电商侧的营收要强于快手,但抖快本质都没有在电商和广告上交出一份好的答卷,更没有解决好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问题。

但事实上,快手更急。根据资本市场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内,快手的股价跌幅超过60%,尽管最近有所回升,但离高点仍有不小距离。此外,快手的亏损也更是超过亿。

股价本质对应的是过去两年市场对快手综合实力的评判。其中包括行业地位、用户规模、商业模型,以及企业前景等等。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没人否认的是,快手是一款不错的产品,不论从产品的定位,还是产品背后蕴藏的文化,抑或是产品内部已经形成的生态和跑通的变现模型,快手始终都可以算是中国互联网产品中的翘楚。

但市场往往会把企业和竞争对手做对标,也就是抖音。一个明显的表征是,从k3战役之后,伴随着快手和抖音在市场上的竞争白热化,双方一定程度上开始趋同,不论是战略还是产品,即开始追求绝对的用户覆盖、绝对的用户时长等等。

这种竞争一定程度上带来的好处是快手和抖音用户的同步增长。几年的白热化竞争后,双方的用户都来到了天花板的级别(抖音日活为6亿,快手日活为3亿)。

但对快手而言,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好事情。如果说抖音最开始就是算法驱动的用户数量增长,遵从的是算法分发带来的用户增量,这条通过算法获取用户的方式本来就是抖音的路径,那么快手的产品本能则是基于去中心化分发,用宿华的话说是“人人可以表达、信任”的逻辑,而和抖音的竞争无疑偏离了快手这种初期的产品模型。

换言之,快手、抖音作为短视频赛道上为二的两个巨头,双方产品基因和企业文化本身就有所不同。如果说前期的野蛮生长获取用户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这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中,尽管获取了用户,但快手也在一定程度上损耗了自身的独特性和想象力。

在竞争初期,这种损耗无伤大雅,但在格局固化的当下,这种路径往往对应的是企业的未来前景,而且最终会反馈到股价之上。

从文章开篇的破圈动作来看,快手已经有所意识。在中国的商业模型里,“跟随者”往往不会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想要获得企业自身的长篇价值叙事,需要企业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就现在来看,快手依然有这个机会。

佛性,狼性,理性

用宿华的话说,快手最开始是一家佛系的公司。

和抖音最开始就基于算法的绝对理性不同,快手最开始的发展就是基于普惠的价值观驱动,其产品理念是记录与分享普通人的生活,旨在成为普通人的“短视频朋友圈”。

所以,在快手成立的初期,一些功能宿华从未考虑过。比如不设转发,不设排行榜、不运营网红,他希望的是做到流量的自然增长,不打扰用户,平台自由生长。

实际上,从这个初衷来审视抖音和快手的不同是最准确的。即快手本身是一个去中心化分发的社交场,其在抖音出现之前,更等同于“豆瓣”,运营极轻,产品初心兼备人文情怀,这点和抖音的重算法以及强中心化分发运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初衷也是后来快手和抖音竞争中看上去“水土不服”的根本。

但这种佛性被抖音打破,或者更准确的说,被资本市场打破。年6月,抖音以1.5亿的日活跃用户数反超快手。而在半年前,快手刚刚宣布日活破亿。

于是,一个关于“狼性”的定调被宿华拿到台面,在快手内部全面对标抖音,也就是市场上熟知的K3战役——具体情况是,在年年初,快手要达到3亿DAU规模,代号“K3战役”,其中,快手App、快影、A站几个产品都制定了拉新的目标。

自此,快手正式摆脱佛系,开始和抖音直接硬刚。

关于抖音和快手的行业战,在整个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上都可以算是一个经典战。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双方在直播生态、下沉市场、品牌调性、以及MCN、电商等多个纬度展开定向拓展,有来有回。

最终的结果是,抖音打不掉快手,但快手也更很难复刻抖音的成功。双方在保持一定程度的用户交叉的同时,在用户和商业层面实现某种微妙的平衡。

同时,快手顺利上市,而抖音母公司字节估值也更是水涨船高。

不过,市场对于青睐的故事往往只喜欢第一个版本,对于行业里相同的第二个故事往往不抱期待。

对快手而言,在股价下跌的这个期间,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发生。比如频繁传出大主播与平台矛盾的事件,再比如快手的商业模型里直播收入居高不下,广告和电商业务始终发展乏力等等,最终导致股价下跌。

客观来看,造成快手股价下跌恰是快手在中期的“狼性”。伴随着用户的大量涌入,快手很难做好社区内容价值和商业化的平衡,原有的佛系运营逻辑在愈发庞大的用户基数下不再适配,最终导致内容和商业的失衡。

此外,伴随着后期和抖音的竞争,快手的独特性被一点点消弥,最终呈现出来的恰是快手在外的“普通”和“追随”。

把视线从抖音身上挪开,理性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手?

谷底,最好的治病时机

或者另一个问题是,哪条路线是快手走出谷底的最好方式?答案是原生路径。这种追踪溯源的方式往往是企业寻求新生的方式,比如华为任正非在华为数字化转型之际,曾一度去过延安寻求答案。

说回快手。在中国的商业版图中,快手是一个独特的产品。在上面你能看到豆瓣的影子,也能找到58同城的实用行业价值,更能看到类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